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設計師解讀園博會亮點

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訊(記者 羅義)經與銀川、鄭州、石家莊等地的激烈角逐,2015年第十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最終花落武漢。武漢舉全市之力,連續兩屆參與申報,此次以“選址用地給人驚喜、充滿期待”及“充分體現了城市地域特色”和“聯接”、“融入”的申辦理念博得頭彩。

鮮為人知的是,此次園博會四分之一的園區,是建在通過高科技處理後的生活垃圾填埋場上,還將一改傳統辦展模式吸引各地參加。昨日,武漢市園林建築規劃設計院、連續兩屆設計申報方案的高級工程師盛祥雪接受本報專訪,為市民解讀了此次申報方案的諸多亮點。

按照目前規劃,武漢園博園總面積為2.01平方公里,選址總面積31.68平方公里的張公堤公園區域內,建成後將成為張公堤城市森林公園“一帶十園”中的“一園”。而目前該園所選取的地塊中,有四分之一正好在漢口一處生活垃圾填埋場。要在垃圾場上建公園,首先要進行無公害化處理,據獲,這在歷屆園博會中,尚屬首次。

據瞭解,之前武漢市在漢水公園建設時,曾試驗過在垃圾場上建公園,但當時只是摸索,規模不大。而像園博園這樣大規模的工程,必須經過精密的計算與測試才能通過。為此,武漢市城管局邀請國內垃圾處理頂級專家,採用美國好氧降解技術,對深埋地下的垃圾進行處理。這一技術可縮短垃圾中有機物的降解時間,提高降解速度30倍以上。深埋地下的垃圾降解產生的甲烷,將被抽出來進行燃燒處理。

這是全國首次在生活垃圾場上建園林,專家評審時曾擔憂處理垃圾時產生的污水是否會出現二次污染,但由於好氧降解處理的產物是二氧化碳和水等,垃圾滲濾液又回流到垃圾堆體中,因此將垃圾中的有害物質對土壤、大氣、水體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。

全國首次在垃圾場上建“生態園”

生態廊道為三環線戴“綠項鏈”

在武漢申報園博會的方案中,園區被三環線一分為二,分為南、北兩個區域。地塊的不完整成為申報過程中的“難點”。在最終的申報方案中,設計方利用地形特點巧妙設計了 “生態廊道”橫跨三環線連通南北兩區,為三環線戴上了“綠項鏈”,將地形的不利“包裝”成申報方案的亮點。

盛祥雪介紹,申報方案中將初步規劃2-3個生態廊道,從空中橫跨三環線。據悉,園區內的生態廊道初步規劃分為三段,長度約200米,每一段長度寬度各不相同,最窄的地方約10米,將設置人行步道和自行車道,還要種植灌木、喬木等,形成一條“空中綠色走廊”。

記者在規劃圖上看到,整個園博會區域佈滿綠色植被,三環線道路掩映在綠叢之中,立交橋下車流如織,立交橋上的生態廊道區域則花成海、樹成林。園區內還將設置總長度達3500米的綠道,全路段設有出口與張公堤綠道連接。屆時,遊人還可以騎自行車走完生態廊道全程,多個出口可供換乘。

盛祥雪表示,評審團被武漢申報方案的綠色生態元素所打動,認為城市生態廊道的理念很吸引人。因為按照申報方案,園博會選址要有示範意義,通過建園來帶動城市發展,武漢的方案巧妙將綠色園林融入了城市生活,這也是最終在諸多申報城市中獲勝的原因。

園博會結束後

綠化設施繼續開放

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已連續舉辦九屆,此次與往屆最大的不同在於,對傳統園區建設的突破與拓展。

“傳統方式建園可能保險,但千篇一律的辦展模式,就成了一種複製。”設計人表示,此次辦展既要個性又要共性,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風險,怎樣去拓展多樣化,是眼下的難題。

歷屆園博會大致都將各建園參展城市劃分為北方、江南、巴蜀等幾大片區,而此次園博會完全將這一劃分打散,採取命名的方式劃分,3大主題區域分別是:園林與自然生態、園林與綠色科技、園林與幸福生活,“各個參與城市各具特色,自成小主題,但又必須融入所在片區的大主題”。

據瞭解,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地城市來漢建園區,相關部門擬出臺系列優惠政策,如:根據建園大小面積,給予數額不等的經費補貼、在一定時間內可以獨立運營、進行商業促銷等。

園博會結束後,大量的建築、綠化及基礎設施需要維護管理。就此,園林部門表示,園博園將會被納入城市公園管理體系,後期由政府專項資金補貼維護,使其發揮城市公園功能,面向市民開放。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