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娛評:文藝片的春天在哪里

文藝片在市場上一向遭冷落,但隨著《桃姐》的熱映,有關文藝片的話題又成為圈內熱點。接踵而來的還有一個好消息,賈樟柯宣佈將在北京自建一家藝術影院,專門服務文藝青年。如同乍暖還寒的三月,文藝片的春天似乎又近了一步。

文藝片和商業片究竟怎麼分?其實,二者之間並無一個特別明確的界定,因為本身這種分類方法就過於簡單。在我看來,文藝片之所以區別於商業片,最重要的還是它並不以票房的最大化為創作目的,不以全力討好觀眾為前提,而是更注重影片的情感表達以及導演的藝術個性和獨特思考。

在電影市場上,文藝片的位置很尷尬,因為它總是被貼上“小眾”、“沉悶”的標籤,嚇得觀眾敬而遠之,投資人和影院經理也直皺眉頭。於是,在新聞發佈會上,常常能看到這樣一幕:片方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和每一位記者溝通,“請別提我們是文藝片,謝謝!”這樣的話,在我聽來真是又好笑又心酸。

值得安慰的是,文藝片的固定形象正在一點點被扭轉。去年,《觀音山》、《最愛》、《星空》、《轉山》、《鋼的琴》、《HELLO!樹先生》等一批品質不錯的文藝片走向市場,雖然在票房上仍有各種遺憾,但觀眾的口碑和關注度都算是有了。直到《桃姐》,有多項國際大獎在握,許鞍華導演終於可以硬氣地說,“我只會拍文藝片。”《桃姐》如今票房大賣,我想激動的恐怕不止許鞍華,它給所有熱愛文藝片的導演都打了氣,也真正讓投資人看到,文藝片照樣可以有票房!

或許是看到了葉德嫻拿影後拿到手軟,不少演員也對文藝片開始心生嚮往。張靜初就坦率地說,她對自己前些年拍的幾部影片都不滿意,哪怕獲得香港金像獎的提名,也不能讓她驚喜。她說她的理想一直是拍文藝片,“我喜歡那些真實的電影、讓人感動的電影,就像《桃姐》、《後人》、《戰馬》等……文藝片能讓大家關注人物,關注人物的命運,演員能遇上這樣的電影是真正的幸運。”

能遇上一部好的文藝片,不止是演員的幸運,也是觀眾的幸運。所以,賈樟柯導演自建藝術影院的消息一出,不少文藝青年都拍手叫好。其實,在北京、上海這樣的大城市,對文藝片情有獨鐘的觀眾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群體,就拿北京唯一的藝術影院——百老匯電影藝術中心來說,雖然目前影院採取的是文藝片和商業片一比一的排片方式,但從實際上座情況看,文藝片的票房在這家影院是要高出商業片的。所以說,賈樟柯的藝術影院還真不必為沒有觀眾而發愁,真正需要頭疼的,恐怕是沒有足夠數量的優質的文藝片。

隨著電影市場不斷擴容,多元化是發展的必然趨勢,文藝片的生存空間自然也會水漲船高。但文藝片要想真正迎來春天,需要的肯定不止是一兩座藝術影院,而是越來越多的許鞍華、賈樟柯們。
返回列表